• 2024年04月27日 星期六
  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

冬至饺子夏至面的由来 为啥冬至要吃饺子

更新时间:2024-04-27 23:59:25

  冬至饺子夏至面的由来 为啥冬至要吃饺子

  自古以来,中国民间就有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的说法,各地夏至食俗虽有差异,但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都有的习俗,民间有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说法。因为夏至日后收获了新麦,所以夏至食面有尝新的意思。夏至面的做法比较讲究,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。而是过水面,古时候一般是现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,手擀面煮熟后,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,待面拔凉,捞入碗中,浇上事先做好的卤汁和小菜。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用意。另外,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的白昼时间长,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。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。

  冬至吃饺子,有的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东汉“医圣”张仲景。

  东汉末年,各地灾害严重,很多人身患疾病。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,字仲景,自幼苦学医书,博采众长,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。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,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,而且医德高尚,无论穷人和富人,他都认真施治,挽救了无数的性命。

 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,常为百姓除疾医病。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,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,舍药救人,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。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,走到家乡白河 岸边,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,耳朵都冻烂了。他心里非常难受,决心救治他们。张仲景回到家,求医的人特别多,他忙的不可开交,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 耳朵的穷百姓。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,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,架起大锅,在冬至那天开张,向穷人舍药治伤。

  张仲景的药名叫“祛寒娇耳汤”,其做法是用羊肉、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,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,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“娇耳”,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。每人两只娇耳,一碗汤。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,血液通畅,两耳变暖。吃了一段时间,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。

 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。大年出一,人们庆祝新年,也庆祝烂耳康复,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,并在初一早上吃。人们称这种食物为“饺耳”、“饺子”或偏食,在冬至和年初一吃,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。

  张仲景距今已近1千800年,但他折“祛寒娇耳汤”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。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,人们吃着饺子,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。今天,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,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、最爱吃的食品。

  冬至农谚

  冬至不离十一月

  冬至大如年

  冬节夜最长,难得到天光。

  冬节丸,一食就过年。

  冬至无雨一冬晴。

  冬至在月头,大寒年夜交;冬至在月中,天寒也无霜;冬至在月尾,大寒正二月。

  冬在头,卖被去买牛;冬在尾,卖牛去买被。

  冬节乌,年夜苏(晴暖);冬节红,年夜耽(淋湿阴雨)。

  冬至出日头,过年冻死牛。

  冬至天气晴,来年百果生。

  冬至节令天。稼接桃李奈。

  冬至稻无刈,一夜脱一箩

  不到冬至不寒,不至夏至不热。

  犁田冬至内,一犁比一金。冬至前犁金,冬至后犁铁。

  冬至萝卜夏至姜,适时进食无病痛。

  冬至地干燥,钟响人咳嗽。


标签: 冬至  夏至